央視記者:接下來我們要探訪的這家企業成立于1967年,深耕電纜行業長達半個多世紀,生產的電纜規格超11萬種,連續四屆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。它們在生產品質的把控上,又有著怎樣超乎尋常的標準呢,我們趕快去看一看。
朱洪祥:我們是一家從事電線電纜研發、制造與服務的專業化企業。58年就做一種產品,就是電線電纜。從家用220伏到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的750kV全系列的電線電纜,包括船用、礦用、核電、軌道交通等很多領域用的特種電纜。我們被北京奧運、北京冬奧,大興機場、港珠澳大橋等許多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選用。
央視記者:哪些領域是創新、質量都比較突出的領域呢?
朱洪祥:隨著工業的發展,特種電纜品種越來越多,要求也是越來越多,包括耐高溫、耐高壓、耐油等等。其中要求最高、最為苛刻的就是核電站用的殼內電纜。現在我們三代核電要求是安全型的,就是說一旦斷了電之后,它也能自動進行保護。上上電纜從1996年開始,接近30年從事核電纜的開發,從第一次替代進口開始,逐步走向填補國際空白,過程中歷盡艱辛。這里亮燈的地方就是殼內電纜,它要經受耐高溫、耐高壓、耐高輻射等嚴苛考驗,浸沒試驗就是把電纜放在硼酸溶液里放置10個月,然后再拿出進行電性能、機械性能等一系列性能的檢測。核電纜,我們把它稱之為“皇冠上的明珠”,研發難度非常大,為此我們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精力。目前上上電纜核電纜的研發、制造水平已經步入世界前列。
央視記者:試驗室的設備感覺像是龐然大物,趕快幫我們介紹下這是干什么用的?
胡旭明:它是一個升壓變壓器,原理就是將低電壓升壓輸出為高電壓,最高可達到120萬kV。耐壓試驗是短時間的試驗,通過提高電壓等級驗證電纜以后長時間運行的可靠性。110kV電纜只要半小時耐壓試驗就行,500kV及以上電纜就要超過1小時耐壓測試。我們現在看的就是即將進行加熱循環耐壓試驗,主要監控的這個數值是耐壓254kV,這個要做20個循環,8小時加熱、16小時冷卻算一個循環,然后連續做20天,就是在這種不停膨脹、收縮中看電纜的絕緣性能能否承受住這個254kV,非常苛刻。
朱洪祥:通過多年努力,上上電纜總結提煉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,即“以四個人人為核心的質量績效管理模式”,四個人人就是人人有指標,人人有數據,人人都算賬,人人當老板。
央視記者:怎么才能做到這四個人人呢?
朱洪祥:我們把企業最主要的35個KPI,按“公司-分廠部門-班組-個人”逐級分配,目前與工資掛鉤的績效考核指標就有230個。所有一線員工工資按照“材料、工時、費用、現場、質量”五大塊組成,日清日結,每日上墻。我們的電纜品種規格非常多,利用這套方法促使員工重視質量、保證質量、提高效率。沒有質量就沒有一切,想要拿高工資,首先要有技術,其次保證質量、節約材料。
央視記者:一線員工工資 “上不封頂、下不保底”,員工到手的工資多少完全是取決于質量是否過關、用料是否節約、專業技能強不強。
朱洪祥:對,這就便于建立一套責任明確、利益直接、上下認同的質量績效體系,我們把員工的個人成長和企業的發展,把個人的貢獻和收入緊密相連,構成利益共同體,實現員工高度自主管理,從而使員工從“要我做”轉變成“我要做”,做好做多就能得到高收入。
央視記者:相當于咱們用KPI績效的方式讓員工主動追求做好產品質量。
朱洪祥:不僅僅是這樣,企業還對一線員工進行技能職稱評定,中級工——高級工——技師——首席技師/上上工匠,分別對應300/800/1200/2000的額外津貼。評上首席技師或者上上工匠的還有額外特殊福利,如個人專用車位。董事長、總經理包括高層管理人員都沒有專用車位,早上上班還要趕早來搶車位,但是首席技師、上上工匠就有。這就讓有能力、有貢獻的員工真正“有面子、有票子”,名利雙收。
央視記者:對一線員工KPI的測定實際是很復雜的,那里面涉及很多數據?
朱洪祥:上上從多年前開始就非常注重數字化建設,下面就帶您看看我們數字化中心,主要介紹兩方面內容:一是電纜全生命周期的質量追溯。上上電纜護套表面每一米印有一個13位數的唯一碼,幾十年后如果電纜有問題,用戶只需提供唯一碼,我們就能查出這根電纜的整個生產、檢驗過程的情況。我們已經形成一根電纜、一個電子檔案,實現了所有電纜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,也符合國家要求的“來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責任可究”,促使企業產品質量不斷改進提高。二是現代化智能管理工廠。我們所有的軟件都是相通的,截止到目前為止1146臺設備都是相連的,做到了“設備相連、軟件相通、數據共享、數據增值”。我們四個數字管理中心,所有數據實時采集、實時集成、一目了然。今后我們的生產要走向自動化、智能化,管理要走向數字化、透明化。通過數字化轉型,使企業質量、效率、效益跨上一個新臺階。